如今俄乌冲突中,无处不在的小型无人机已超越了传统的战机空袭和火炮轰击,成为战场上的头号威胁。近日社会化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俄军为避免乌军无人机对后勤运输车队的袭击,竟然使用了一种看起来“超笨”的土办法——拿类似尼龙材质的防护网将长达两公里的道路上空整体围起来……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西方媒体很快就注意到这种一看就“不够先进”的做法,却罕见地没有嘲笑俄军落后,而是开始认真地对它的实用性展开了讨论。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嘲笑俄军,理解俄军,成为俄军”。
美国“动力”网站称,俄军近日甚至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条道路上修建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保护网通道”。在社会化媒体流传的视频中,一名俄军工兵部队指挥官介绍了这条“保护网通道”:“我们正一直在改进技术。这些保护网安装在道路最开阔的路段,以确保我们车队在道路上的行进安全。我们从始至终在努力增加保护网的覆盖区域,并改进了安装技术以更快地完成这一切。”视频显示,俄军工程部队展开了一卷保护网,将其安装到道路两侧均匀分布的竖立支撑杆上。“理论上,这种保护网将提供缓冲,防止乌军FPV无人机直接攻击俄军车辆。如果乌军无人机俯冲突破保护网的防御,也会因为被保护网缠绕而偏离航线。”
对于这种一看就很简陋的做法,美媒的态度却相当谨慎。建造这样的保护结构其实就是一种相对便宜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那些投掷手榴弹和小型炸弹的乌军无人机,尤其是采用光纤制导、不受传统电磁干扰手段影响的无人机。尽管这种露天的“保护网通道”不能确保100%地阻止乌军无人机打击,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迫使乌军在每个目标上花费更多的自杀性无人机,从而在费效比上更占优势。如果此举被证明有效,类似的临时通道未来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在俄乌冲突前线的另外的地方,并最终联合成一个巨大的网络。
“动力”网站还认真分析了“保护网通道”的弱点。例如它们的自身防护能力薄弱,无法抵御乌军无人机投下的爆炸类弹药,爆炸本身能摧毁保护网,还可能摧毁支撑杆,导致“保护网通道”出现漏洞。乌军可能采用无人机相互配合的做法,先使用自杀式无人机在“保护网通道”上炸出大洞,其他无人机再趁虚而入。此外,对于希望利用这条“保护网通道”向前线运送弹药和补给的俄军部队而言,它也会暴露俄军的动态,当俄军运输车队沿着一条非常狭窄且界限明确的道路前进时,很可能受到乌军火炮和其他手段的集中攻击。
俄军还设置了一种能指示附近无人机活动的交通灯。其中绿色表示没无人机威胁,黄色表示在远处检测到无人机活动,红色表示无人机已经“近在眼前”。
一直关注俄乌冲突进展的中国网友可能还记得,早先为应对乌军攻顶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的攻击,俄军率先为坦克架设了格栅顶棚。当时俄军坦克“头上顶个棚”的古怪模样曾遭到西方媒体的集体嘲讽。然而实践证明,这种难看的防御手段能够相当有效地帮助坦克防御无人机的袭击,随后不但俄军开始研制和装备能够完整覆盖坦克车体和炮塔的标准制式格栅装甲,乌军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法。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西方媒体更惊诧地发现,进入加沙的以军坦克也开始配备格栅顶棚。此后随着各方对于无人机在现代战场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很多国家的坦克装甲部队开始借鉴俄乌冲突的经验,训练怎么样去使用格栅装甲保护己方坦克装甲部队免受无人机的袭击。
在此过程中,不但西方军队完成了从“嘲笑俄军”“理解俄军”到“成为俄军”的转变,而且西方媒体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那些看似先进的西方先进武器,并没有可以通过残酷的俄乌冲突战场考验,倒是机动灵活的小型无人机,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战场侦察和快速打击模式,再加上它还具备快速迭代的更新模式,能不断适应战场变化,怎么样应对无人机威胁成为了摆在各国军队面前的难题。
何况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了电子干扰,随即出现了不怕干扰的光纤通信无人机,如今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的攻防手段也在一直在升级,西方在和平环境中凭空设想的应对方法大部分都被证明不好用或已经失效。因此无论俄军在俄乌战场上拿出的应对思路何等粗糙简陋,但对于迫切地需要获得真正好用的反无人机手段的其他几个国家军队来说,这些经历了战场测试的手段都是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中国有位伟人说得有道理:“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满载排水量高达2.8万吨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是冷战末期苏联海军的巅峰之作,至今仍代表俄罗斯海军的顶级战力。然而俄乌冲突的惨痛经历证明,这些冷战遗留的巨兽如果不对主战装备进行彻底翻新,将很难应对现代海战威胁。然而当前俄海军现役的唯一一艘“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从上世纪90年代服役以来,只进行过少量改进,早已经不堪重任。
这种让俄海军揪心的困境,最近终于有了缓解的希望——在港口维护升级多年的同级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近日传出成功启动核反应堆的消息,如果进展顺利,它将在今年晚些时间开始海试,从而让俄海军重新拥有一艘现代化作战能力的主力舰艇。
美国“动力”网站4日报道称,俄罗斯国防工业综合体的匿名消息人士告诉俄塔社,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维护升级多年的“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两部核反应堆已先后启动,并称该舰将从今年夏天开始返回海上进行试验。
根据俄海军的公开记录,“基洛夫”级的三号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因为故障不断,早在1999年就停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由于和维护乏力,这是大部分苏联时代主力水面战舰的普遍遭遇,同级巡洋舰的前两艘就是在无期限的码头停泊中最终等到退役的命令。转折来自于2014年,当时俄海军公布了雄心勃勃地改装计划,将为“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全面更换新一代防空和反舰武器系统,并配备先进的自动化指挥系统,从而成为“全球最致命的海上战舰”。
但“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建造计划并不顺利。根据最初俄海军的规划,该舰将于2018年完成改装。但这个时间表被推迟到2019年、2020年、2021年……一直到最近的2025年夏季。不过该舰当前处于安装和调试舰上装备的码头舾装阶段,特别是考虑到核反应堆启动后就不会轻易停堆,因此最新的时间表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从“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改装规划看,如果一切按计划推进,翻新后的该舰的确具备相当可观的战斗力。在此前的改装过程中,“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几乎拆除了所有舰载设备,将原先的舰载版S-300F防空系统更换为S-400防空系统的海军型号,从而具备现代化的防空能力。同时该舰将共计搭载超过174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这个垂直发射单元的数量超越了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中国055型驱逐舰,其中80单元将用于发射各种巡航导弹,包括“口径”亚音速巡航导弹、“缟玛瑙”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这些导弹和配套的垂直发射系统已经在其他俄海军水面舰艇上大量装备,因此“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改装应该不存在技术问题。
“动力”网站称,如果“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真的能如愿完成现代化改装,将为俄罗斯海军提供其最强大的水面作战舰艇,并作为俄罗斯海军舰队的新核心。由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重返服役的前景不明朗,因此这艘核动力巡洋舰重新服役的意义将更为重大。
但令人唏嘘的是,即便“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重新服役,也只是曾经辉煌的苏联海军舰队的最后余晖——俄海军已经有多年没有重新设计和建造过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开发新型“超级驱逐舰”的计划也早已被搁置,目前俄海军建造的新型水面舰艇,只有几千吨级的护卫舰和“小船扛大炮”的导弹舰,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很可能是俄海军所拥有的最大也是唯一一艘重量级水面作战舰艇。